《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时间:2023-12-25 09:11:15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中国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习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习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平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平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作为一名新教师,自知在实践方面经验尚浅,吴放老师的这句话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去品读这本书。

“我们与人相处时,经常会被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所左右,一不小心就会以偏概全,强调别人的缺点,忽略别人的优点。和同龄人如此,与孩子就更容易如此。”这是吴放老师从对乌鸦的态度转变中获得的收获——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孩子。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潜能的发挥,如果一个孩子原来不会跳绳现在会跳两下了,这就是进步了,发展了,尽管可能其他孩子都已经会跳10下了。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个性潜能及先天禀赋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对于所谓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仔细观察,换一个积极的角度、近距离来观察,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少优点值得大家来欣赏和庆贺。

读完全书,回过头细细回味,就会发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何止孩子,还有很多。

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孩子的学习方式——从学会到会学,注重自主性。

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中,同样达到学会的目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就如吴放老师在“这是我的配方……”中提到的,同样是自制橡皮泥,他没有选择一步一步地教,或是请孩子对照图示制作。而是让孩子自己尝试,配制,记录。可以想象,这次制作出来的结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成功的孩子通过这一过程总结出了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孩子在与同伴之间分享经验和相互学习中,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仅如此,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掌握了制作橡皮泥的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使孩子感悟到了粉末和液体混合后的粘稠度与粉末和液体的数量有关,当他掌握了这一方法后,他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如泡咖啡,泡茶……再比如我们的孩子学折纸,摒弃了以前那种人手一张纸,一步一步地跟教师学的方式,先让孩子们看明白虚线、实线、箭号等符号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看着示意图练习,有看不懂的再求助于老师或同伴,通过这种学习,孩子就能举一反三了。而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仅孩子的自主性慢慢得到了发挥,还提高了阅读能力(观察符号阅读符号的能力)。我想这种自主、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去获得知识,这也就是可持续增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我们要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从传授到引导,注重启发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在这种观念中,孩子的学习是被动的,无论是否乐意,教师教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然而现在,教师的这种角色专变了,教师既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同时还是观察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孩子在学习时,教师要观察并解读孩子的学习行为,在必要时参与孩子的学习并给予他们材料上、经验上的.支持,以促使孩子的学习得以层层推进。在书中,吴放老师提到了“利用教室环境创设辅助教学”,从他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操作型壁报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知水平来进行调整,让幼儿在动手中发现新东西,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支持者的作用。

当然,教师不是万能的,在一个活动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要能细心地聆听孩子的声音,能敏锐地捕捉孩子思维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给予他们适时适度地引导,使孩子在充满兴趣的同时进行探索学习,从而主动获得发展。

我想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工作不是机械死板始终如一的,我们的工作中充满了创造的机会,充满了不确定的可能,充满了值得重新认识和思考的价值。我想这就是吴放老师用这样一个书名的用意吧。她确定了一个基调,对于我们的工作,首先在我们的意识里注入了美好的定义,我们的工作就是和孩子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