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01 00:35:17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篇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对角的认识过程中,先通过观察主题图,找出角。再让学生观察具体实物上的角,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形成对角的初步认识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摸一摸,形成对角的直观感受如:顶点是尖尖的,有两条直直的边等。最后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回顾整个备课到上课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到,只要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及需要来备课、上课,相信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给他们一个能自由发挥空间,也许他们会学到更多超越书本的知识,勇于探究新知的自学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2

三角形是生产、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图形之一。它又是最常见的多边形。我们对其他图形的研究通常都是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利用三角形的性质去研究。因此三角形这一章是平面几何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又由于几何通常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研究问题,本章教学同进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任务,是学生学习推理的阶段,也是几何入门的阶段,学生在小学时虽已接触过一些图形知识,但主要以几何量的计算为主,很少讨论图形的性质,因此,初二数学教学中历年来都存在一个几何“入门”难的问题,由此可见老师教好这一章,学生学好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数学课上,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连结这些知识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随时随地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在培养智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出概念、性质的能力,对知识进行分类,系统化的能力;也包括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矛盾转化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课件显示第一个角,教师点顶点,问:角的这部分是什么?然后点边,问:角的这部分叫什么?点另一边问:这又叫什么?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 ……此处隐藏6656个字……设和了解学生很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灵敏性也是至关重要。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入手,在考察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简单平面图形,并从一部分图形中引出本课的主角:角。

接下来是很多师生互动的环节,如让学生上讲台,大屏幕的图形上指一指哪里有角,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很想自己找一找角。由组长分发已经准备好的三角尺,孩子们每人都有机会找角。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学生自己探究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在反复说清角的组成以后,通过一个简单的判断题,考察了全班的掌握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

第二个动手操作是让学生自己做一个角,并尝试把角变大或者变小,学生操作起来没有问题,但是问他们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时,由于二年级孩子所了解的词汇有限,他心里很明白但是表达的并不清楚,这对孩子来说是个难点。我通过反复操作,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并在两个边长不同但是张开大小一样的角的帮助下,完成了另一个难点的学习,再通过小手表和大挂钟的对话,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第三个活动是用纸自己折角,还有画角,整节课下来,我通过四个比较大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角,了解角,到最后可以画出角。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很舒服,孩子们可以在我的引领下,把学具按照要求收放整齐,语言表达也还不错,最重要的是,我没有把知识强加给他们,我们是在互相探讨中学会了关于角的知识,回到班级里,我得到的反馈也是不错的,孩子们对这部分内容学的很扎实。

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很多常态课是需要给孩子充分发挥的机会的,老师不能嫌麻烦就剥夺了孩子的动手学习的机会,要知道,他们自己动手探究来的知识,远比我们直接告诉他,要学的扎实的多,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展示自己。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4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习习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

“三角形的认识”是新课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的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P82页的例3,教学难点是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和探究三角形三条的关系。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静态为动态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所以,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抓住学生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或用学具摆出一个三角形,并进行展示。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比较,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 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①课前准备4根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线段,任意选出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③提出问题“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这一个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分析数据。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 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混浊为清晰

在讨论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用10厘米、6厘米和4厘米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一时之间课堂上同学们就 能与不能争论开来。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静下来,让全班的学生选出这三根小棒围围看。结果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都是用吸管或是较粗的小棒来围的,这就使误差增大了。于是我先让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说说理由。

生1:6厘米加4厘米等于10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2:把4厘米和6厘米连接起来的话,就和10厘米重叠,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两位同学的发言并没有使他们信服,于是我借助了这两位同学的小棒让他们在投影仪上展示,结果发现真的是无法围成一个三角形。接着我又借助投影仪演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相等,不能围成三角形”。

反思:从本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决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才能敢于大胆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想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正是经历了从混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从多次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当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在学生感到“柳暗花明疑无路”时,他才巧妙地“拨开乌云见月明”,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帮助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