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26 11:20:42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我们共安排了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作者和《儒林外史》、读课文、说字词、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比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第3课时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由于课文本身的魅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他们读得很投入,教室里笑声不断,所以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也特别的深入。梳理情节和对比中举前后范进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存在丝毫的障碍。

同学们发言最踊跃的环节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我们就先分析谁?他们异口同声说“胡屠户”,我马上抛出问题:文章中胡屠户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你认为胡屠户是个什么样的人?见他们兴致高涨,我让他们先小组讨论,然后告诉大家讨论的结果。孩子们讨论热烈,没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甚至还主动表演了胡屠户两次离开范进家的情形,那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总结其性格特征也格外到位,说他是“势利、自私、视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张乡绅、众乡邻,最后才分析主要人物范进,孩子们分析的太详细了,竟然也分析了中举前后范进性格的不同。

一位同学说,中举前范进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卑微、怯懦、热衷功名、麻木不仁,就是一个“怂包”,中举后,面对张乡绅竟然逢迎自如,真是太圆滑太世故了,太能“装”了。我问他们范进发疯的情节好看吗?他怎么就能疯了呢?范进中举是戏剧还是悲剧呢?有同学说范进发疯的情形应该是用来夸张的手法,他考了大半辈子终于中了,就意味着自己将要彻底告别过去的生活,马上迎来荣华富贵,不疯才怪!他疯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已经到了让人亦痴亦狂的地步。然后,我们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顺利成章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也许是小说本身的魅力,我感觉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可以酣畅淋漓地诵读课文,可以兴高采烈地讨论,发言是更是畅所欲言,笑声不断。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真的可以让语文教学呈现一片生机。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块头。虽然文章线索分明(中举前后),人物形象鲜明(比如前倨后恭的胡屠户),但是很多学生把目光集中在胡屠户身上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人物伪道学范进。也就是说,因为篇幅过长,因为认知偏差,因为古典白话的语境差异,这篇课文学生读起来费时,老师教起来费劲。

怎样才能化整为零、长文短教、四两拨千斤呢?

一、读读演演。第一课时,我和学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过好字词关),二是声情并茂地演人物(期待学生从演的过程,即模仿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深入解读人物)。我们一起把课文分成五幕(进学来贺,借钱被骂,中举喜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见),学生自选一幕,自己编排,全班演出,之后再相互评价。有学生在课堂上点名和其他同学PK,两人同饰一角(范进),引发众人深入讨论,下课铃响的时候,学生都不愿意下课,还要接着演接着说。

二、聚焦夸张。这节课我们的目标人物是范进,聚焦的语段是第五自然段(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范进为何发疯(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疯状如何(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体现了什么(谈谈感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文章通过夸张进行强烈讽刺的特点。

三、着眼对比。这节课以“变”为主线(屠户之变,范进之变,乡绅之变,众人之变),挖掘作品中暗藏的“不变”。在“变”与“不变”的对比分析中,领悟作品主旨,体察作者深意。在对比的品读探究中,学生对小说的讽刺意味体会得越来越深刻。再加上之前的演短剧,析夸张,作品主旨不用我多言,自然而然被学生挖了出来。一节课学生深入文本,找找读读,想想说说,感慨良多。

三课时,一篇大块头,就这样被我们化整为零,最后又合而为一了。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3

课后,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如果说这一节课有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的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听课的老师较多,上课的地方较陌生,刚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比较拘谨,不敢发言。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通过启发、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学生渐渐活跃起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一次次及时的点拨和自己富有激情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整个课堂的环节从导语到延伸迁移都没有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是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学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回顾目标。

三、课堂容量大,能实实在在的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范进中举》这一文章篇幅较长,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赏析讽刺手法,并通过讽刺手法分析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分析综合能力。

这一节课由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由于对学生的估计出现偏差,在赏析讽刺手法这一部分,让学生就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进行演绎的时候,由于调动不够充分,出现了冷场,此时我心中有些着急,处理的不够恰当。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读了,也对朗读做了指导,但是由于课堂容量大,朗读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还朗读到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理解文章主题,在读中品析语言的传神。我应适时进行即场范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在学生回答出乎我意料的答案时,引导得还不够到位。

总之,我的这一节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反思中有欠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4

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人便有了强烈的读书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挑灯夜战为光宗耀组,读书人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和日趋酷烈,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桎梏。范进中举发疯,就充分暴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 ……此处隐藏7146个字……、cUTEfTP。

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二、明确任务

1、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2、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3、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三、协作学习

1、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2、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⑴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⑵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⑶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⑷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⑸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4

课上完之后,感觉有很多问题在自己的预想之中,也有的在我意料之外,主要是不足,课后也和老师们进行了一些交流,总结整理如下:

一、课堂上讲、说的太多,而忽视了文本的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不论是内容的感知,文字的解析,还是语言的品味和主旨的挖掘,都离不开文本的阅读。这篇小说节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让文章多了几分幽默诙谐味,有很多可读性很强的地方,单本节课上,读的训练太少,因为读的不够充分,很多地方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铺垫去引导,人物的解读特别是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学生还是在我的讲上被动地接受,而非真正地在孔乙己学习后自觉地内化与运用。

二、课堂上“精学”与“精练”的影子太淡。

这节课中,学生课前的学习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对待学生应

该在课前掌握的内容,检查太过于泛化,没有落实到实处,比方说“小说三要素”这类基础但该掌握的知识,我只用提问的形式一提而过,而学生会的不会的一起回答一通,这样的检查实际上只是一种敷衍、一种形式,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的“学”,就不能引发学生在课前“先学”“精学”的主动性,也就难以保证“学”的质量。而“练”这一块,做的也不到位,学生只是一个劲的地跟我说,一节课“笔”是一下也没有动,其实很多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动一动,亲自练练,手和脑同时参与,效果可能会更好,比方我让学生用这样一个句式“噫,好了,以后()。”来猜一猜“好了”下的潜台词这一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四五位同学,我想回应者寥寥无几的原因,不应只是学生想不出来,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起笔,从别人的想法中回到自己的内心里去,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有价值。

三、没有实际的任务支撑起小组的学习。

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总体来说上完这节课,感觉收获还是很多的,现在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是我进一步调整、优化自己教学的一块基石。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5

关于教材插图运用的探究

《范进中举》插图

《范进中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节选自《水浒传》的白话小说。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一是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二是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难点在于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设计课堂问题时力求有梯度,有深度,有趣味,为了做到这几点,我以课文插图为抓手,把插图的运用作为重要辅助,来精炼课堂问题,突出教学重点。

具体来说,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读图明义

从课文插图导入,要求学生明白插图内容,引导思考提出关键问题: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带着这个问题,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初步了解,中举前后,范进的境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前后的巨大落差是范进发疯的潜在原因。

二、图文共融

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上的人物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很容易找到范进和胡屠户,由此引入人物形象分析,从深层次寻找范进发疯的原因,学生得出了范进发疯是他生活的社会环境造就的。这样,插图与课文内容融入到了一起,学生对范进发疯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以图助读

在对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范进的形象很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品读这一形象,就可以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帮助。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课文中和插图内容相照应的段落,然后再次观察图中人物形象,在对这些人物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情读,情读可自己读,分角色读,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被引入到了课文内容之中,成了小说故事的参与之者,深入到了人物情感的体验之中,无论是对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思想,还是讽刺艺术,都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所以,把教材插图引入到教学之中,是一种探究式的阅读教学,它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教师解读文本为学生自觉的赏读文本、探究语言,让学生、教师与文本形成整体,进行交流、碰撞、沟通,从而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课堂也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不足之处:1.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有重复拉杂现象,其实也可以把分析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融入到一起;2.学生预习不够充分,检测环节用时过长,再加上后边又单列出讽刺艺术的分析,本节课时间显得不足,故高潮部分(范进中举的描写)显得仓促。

改进想法:可以再突出插图的作用,把本节课的讽刺艺术放到下一节解决。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