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31 09:11:16
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

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

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所提供的情境,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八戒化缘)故事引入,很快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以主人公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分饼,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并让学生总结发现辨别三种分数的方法。

通过分析教材,我设计了四次分饼活动,每次的侧重点不同,第一次是将三张同样大的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这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然后组织交流,最后教具演示,这样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们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再观察验证,从而加深对两种分法的理解。第二次是将7张同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有了之前的分饼经验,孩子们很快得出结果,这既是对新知的巩固,又能引出分子比分母大的假分数。接着问:"把4张同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把9张同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又能得到多少呢?"从中引出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和带分数。在此基础上,揭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子分母的特点,以及这三种分数与1的关系。最后给出一组分数,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分数,哪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在加深对概念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活动安排,条理清楚,目的明确,学生学得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反思本课教学,有三点启示和两点不足,启示是: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正义心,但是教学任务和发展学生能力是本,是根。再好的故事,也只是为其服务的,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二,要有实践空间。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留有一定的余地,应让观众有一定的想像空间。同理,在研究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三,从"独奏"走向"合奏"。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本堂课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很好的解决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从"独奏"走向"合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是师生在新课程中的成长之路。只有"对话",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不足之处:一、学生对于3张饼的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张饼,也就是带单位和不带单位的分数区分不清,这在习题中得到了验证,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应进一步加强认识。二、要求学生练习太少。由于在前边我让学生探索、汇报用了本节大部分时间,以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用假分数、带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3

我让学生体会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制作对称图形。如果说第一次的动手操作是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这一次的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体会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创造——自己制作出美丽的对称图形。这一次的动手操作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运用的基础上,进入体会和运用的层面,是一次体会创造的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在教学中,引入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从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对称”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说一说、“做”一个对称图形等活动,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称图形是“对折后边沿完全重合”。这些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体会对称图形的特点。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感受到数学中处处存在着美。数的美,形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 ……此处隐藏9980个字……为一谈。做1.25×0.08时,我们先用125×8=1000,然后看因数当中一共有4位小数,于是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4位点上小数点!而不是先去零后,再数位数!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点上积的小数点时就已经确定了一点:积是四位数!虽然为了书写简便,在不影响积的大小的状况下,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将小数部分末尾的0省略掉。但省略不等于没有。我们在决定小数乘法的积是几位小数时,要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对原始的积进行决定,所以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必须是四位小数。

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4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1、传统数学教学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接受"、"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们具有改造和发展现存社会及现存自我的能力。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习,将使学生获益终身。

2、数学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数学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忽视了"思"与"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数学课程并不是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数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题型灵活多变,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5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