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读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读书》教学反思1马老师教的《古人谈读书》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马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整堂课氛围轻松、愉快,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重点段,学生边读课文边选择,边思考边回答,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自读自悟,渗透了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谈读书》教学反思2今天上《谈读书》,是培根的文章的译文,学生看了很多次,找不到头绪。我见学生对这篇文章找不着北,让他们小组讨论这文章,讨论后他们都认为难。我又叫学生朗读全文……
后来要我帮学生给文章划分了层次,学生才开始对全文有点点理解。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一问题,大家都未作详细的探讨下课铃已响起了。
我相信下节课,学生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找到学生的这突破口,顺利学习此文的。
这篇课文学生认为有点古文语言,也有白话文特点。加上一段一到尾,不分层次,导致难学。我作为教师,都希望此译文要分一下段落,让学生读起来容易把握。
当然,如果教师不理会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讲解文章,这一节课就顺利很多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3谢老师教授的《古人谈读书》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符合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中的要求。课堂中重难点清晰,课上着重落实了重难点。本课首先通过篇章页的苏轼名言导入,切合主题。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体现“以学为主”,让学生由充裕的学的过程,突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实践活动。
本课教学板块清晰,谢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通过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活动二诵读古文,让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不同方式练习诵读,充分给学生练习诵读古文的时间。活动三学习并背诵第一则古文。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第一则古文,老师再指导释疑。通过词句填空、根据意思背句子等方式,帮助学生背诵第一则古文。三个活动设计合理,难度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古文、理解古文、背诵古文。
课堂中,谢老师在第一个活动学习生字词模块中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几个活动时间紧张。生字词部分学生因为课前有做预习,掌握较好,所以该部分可以不做重点教学,给后面的朗诵古文多留点时间。
《谈读书》教学反思4今天朱老师先上了第25课。
首先,朱老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不同之处。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论语》的三则关于读书的语录,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第三部分是曾国藩谈读书。
一、简单学习第一部分:朗读正音。
论语中的语录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朱老师没有重点学习,让学生读后,老师进行正音。比如“知”同“智”,是一个通假字,简单介绍通假字;“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重点学习第二、三部分。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促讲,生生互学。
1、简介作者。朱老师简单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根据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发现他的文章接近白话文,他写有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2、多形式的朗读。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朱老师先范读,让学生一句句跟读;再完整示范,请学生关注停顿和轻重音,再请学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完整地读;最后拿起书本齐读。朗读指导有坡度,在老师的范读中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以读促讲。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示范也非常重要。我也会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停顿、重音,请小老师来模仿,来带大家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老师机械地强调要有效得多,也会把学生教聪明,这就是以读促讲的效益所在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3、学生相互答疑解惑。读完后,朱老师抛出两个开放的问题:
①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
②你读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但却设计高明。先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让另一些读懂了的学生来答疑解惑,老师仅仅是稍作纠正和引导。朱老师曾说,让学生来教学生,比老师教得更有效。确实如此,在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相继解答。
(这是一个对新老师而言学得来的地方,在课堂上多神秘地问几个“你有什么发现吗?”瞬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起来。比如我在教《天地人》一课时,把“你、我、他”放在一起,把“你、他”二字标红,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有单人旁,都和人有关;再将“他、地”二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也”字,但左边的部分不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字义,来进行有效的识字辩字。)
4、熟读成诵,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交流答疑,老师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积累。
接着,朱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写文章时,有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句子?学生随即发现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老师让学生尝试改成陈述句,学生改得非常出彩,如:“心既到矣,眼口皆到。”“心既到矣,眼口必到。”等。
最后,朱老师问: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说一说。在这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古人所谈的读书道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学习第三部分:创设情境,抓住核心问题。
1、简介曾国藩。
2、教师范读,学生多形式朗读。
3、扫除疑难词句,在情境中理解深意。“盖”这个字是语气词,表示开始说话。最难读的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河伯观海、井底之蛙。朱老师请学生和自己互动,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是课堂最灵动的地方,学生投入情境中,更明白了什么是“没有见识的人”。
4、抓住核心,来提问题。这里,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是体现课堂生长性的地方。朱老师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提出“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着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给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准备的。学生果然抓住了最后一句关键句,问“为什么此三者缺一不 ……此处隐藏3470个字……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
《谈读书》教学反思11教材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本文看,作者说理透彻,语言精辟,论述的范围又广,几乎一字一个观点,针对随笔的特点,结合本文内容中谈到的读书的目的、作用、方法。于是,我将本文教学定为两个重点目标,即1、感悟语言;2、理清作者的观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学情分析
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关于读书的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树立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谈读书》教学反思12在落实基础这个环节上,我不仅注重了学生的积累,也注意到了随文处理生字生词。但是随文教汉字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中体现还不够充分。我只叫学生纠正了“嚼”和“鄙”两个字的读音,就没有深入的去挖掘这两个字的字形和字义,从而从根本上去掌握这几个字。
我觉得: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通过这次授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这也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引。有人说“课堂永远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就让我们的课堂少些遗憾,尽量走向完美吧!
《谈读书》教学反思13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谈读书》教学反思14教授完《谈读书》一文后获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品析探究(3)、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考虑初三学生的应试需要,在授课过程适时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在“ 找话题,谈看法”环节,指导学生应先确立鲜明的观点,再找到有力的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完成对话题的论述。这就是议论文考查开放性题型时应注意的应试技巧。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谈话导入时准备不充分,未能很好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开始并不成功,这为后面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难度。在整体感知环节条理不太清晰,学生还不能很清楚地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对本文的论证结构也不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不能得到巩固。虽然本文不是严格的议论文,但属于议论性随笔,有关的知识点应该有所涉及。另外课堂需要有一个点燃激情的台阶,应设计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可以是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或是读书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并化为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由于未能发挥自身良好状态,与学生的交流较生硬,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
在反复思考琢磨后,对本课教学设计做出如下调整。为加强学生对文章理解,可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在品析语言进入拓展延伸环节时,设计问题来过渡,如“现在社会上流传这种说法,读书根本没用,还不如来学炒股,学习如何赚钱来得实际,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认识,获得启迪。
《谈读书》教学反思15我们的教育要指向孩子们的未来,而绝不能急功近利,仅仅在有限的一两年里让他们拿出一个优异的成绩,然后就不闻不问了。因此,我们还有责任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就是其中的一种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好习惯。
当然,对孩子们的要求,我们也要自己能够首先做到。书,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古语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读书,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